从以前各大城市对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人开放门槛,到现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,可以看出常住人口是一种趋势。众所周知,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诞生于1958年计划经济时代。从国际惯例来看,一个国家的国民可以在任何地方定居(工作、长期),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资源。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:“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事件。”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已超过1000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,带来了大量城镇化要素的流动和配置。近年来,各大城市陆续认识到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,陆续放宽了落户门槛,吸引了大批人口,尤其是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。这些都在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与愿意在所在城市定居的拥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相比,外来人口在城市定居的意愿并不高。据统计,2019年农民工总数达到2977万人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一半的农民工不愿意在城镇定居。然而,另一项调查显示,愿意在江浙沪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比例达到70%。这背后的原因包括一些农民工担心原来的农村利益的损失,如土地和森林使用权、农舍,等等,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农民工非常有吸引力,而愿意留在一般县城镇不是强。